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shù):4137 | 回復數(shù):0
他們曾經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曾經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今,地里種著啥?長勢如何?豐收還是歉收?他們并不關心。 如今的農村主要有三類人: 在網上,有這么一種說法,說是如今的農村主要分為3種人。 第一類是“真農民”,指的是常年住在村子里,年紀在四五十歲之間的人,其中還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們不便外出,收入來源于種地收入和打零工收入。 第二類是“半農民”,指的是常年外出打工的農民,主要是一些年輕人,基本上沒種過地,今后也可能不會再種地,收入主要來源于城里的打工收入,有些人只是春節(jié)時回村里住幾天。 第三類是“假農民”,指的是戶籍在農村,但家早已安在城里的人,包括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的人員、一些讀過大學在城里工作的人,以及一些在城里經商做生意的人。 而如今,“真農民”在逐漸的消失。生活在村里的人,其中“真農民”和“半農民”大約各占40%,還有大約20%為“假農民”。也就是說,“真農民”的人數(shù)占比不到一半,這還包括了參與種地的老人和小孩,實際真正種地的農民更少。 而“半農民”和“假農民”是不種地的,這樣一來,種地的人就隨之越來越少,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吧。 為什么很多農民對土地不再眷戀了? 不管是在外經商的農民,還是在村里種地的大戶,對土地都談不上眷戀。很多人有了更多訴求,不再滿足于“耕者有其田”,而土地的含金量并沒有上升,盡管他們都不會放棄土地的承包權,卻也不愿回頭再看土地一眼。 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做生意比種地掙得多,哪怕是當農民工也比種地更能賺錢! 未來十年,農村土地只可能有兩種去向! 1、家庭農場將兼并大量的農業(yè)土地 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詞,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yè)規(guī)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yè)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農業(yè)生產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經營模式。提升了農業(yè)生產者的人均耕種面積,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投入,提升人均產出,并可為城鎮(zhèn)化發(fā)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勞動力。 家庭農場使農村市場化的加快,實現(xiàn)了農業(yè)的產業(yè)化、規(guī);蜋C械化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形式。只有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采用家庭農場聯(lián)營的方式,農村的農業(yè)生產效率才能提高,才更有利于農業(yè)生產,同時,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提升,將反過來加快土地的流轉。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土地流轉的速度正在加快。未來很可能是土地相對集中,由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主體來經營,農戶就是坐等分紅,可能這個時候沒有地可以種了,因為個體小戶種地,一定沒有任何出路,什么都競爭不過,甚至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 目前我國經營規(guī)模在3.33公頃以上的專業(yè)大戶全國有270多萬戶,其中超過6.67公頃的大概有七八十萬戶。 2、農村耕地變成建筑用地 “18億畝耕地紅錢”是近幾年來國土資源部的一句警示語,時刻提醒大家要守住這條紅錢,盡管有過許多爭論,我個人還是很支持這個紅錢的,“18億畝”到底準不準確不算很重要,重要的是守住耕地的決心。 現(xiàn)在,我不得不說,這句警示語不過是一句口號,國土政策“明緊暗松”的局面絲毫也沒有得到改觀,耕地保護制度形同虛設,濫用濫占耕地現(xiàn)象愈發(fā)突出了,“18億畝耕地”已經成了開某些人的自留地,是沒有圍欄的菜園。 同時,又是政府刺激經濟的萬能膏藥,不從耕地上挖GDP,就沒有快速平穩(wěn)的發(fā)展,保護耕地已經沒有可依靠的對象了。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