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5152 | 回復數:0
甘薯的育苗栽培管理技術 育苗 利用薯塊的萌芽特性育成薯苗是甘薯生產上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薯塊宜選用根痕多、芽原基多的品種,以重100~250克,質量好的夏、秋薯塊作種薯?刹扇「鞣N育苗方法,如人工加溫的溫床,用多種式樣的火坑,或使用微生物分解釀熱物放出熱能的釀熱溫床和電熱溫床等。利用太陽輻射增溫的有冷床、露地塑料薄膜覆蓋溫床和采苗□等。苗床加蓋塑料薄膜,可提高空氣溫度和濕度,有利于幼苗生長,使采苗量增加,百苗重能提高20%左右。育苗過程中,前期要用高溫催芽。從排種到齊苗的10多天內,溫度由35℃逐漸下降,最后達到28℃。苗高約15厘米左右時,溫度由30℃漸降到25℃。床土適宜持水量為70~80%,初期水分不足,根系伸展慢,葉小莖細,容易形成老苗;水分過多,則空氣不足,影響萌芽;在高溫、高濕下,薯苗柔嫩徒長。采苗前 3~5天內,必須降溫煉苗,將床溫維持在20℃左右,相對濕度60%。為了避免薄膜覆蓋的苗床內氣溫過高,除通風散熱外,床土還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以便降低膜內氣溫。萌芽過程中,薯苗所需養(yǎng)分,主要由薯塊供應。但根系伸展后或采苗2~3次后,要加施營養(yǎng)土或追施速效氮肥。床土疏松,氧氣充足,能加強呼吸作用,促進新陳代謝。嚴重缺氧能使種薯細胞窒息死亡,引起種薯腐爛。覆蓋塑料薄膜時,必須注意通風換氣,有利于長成壯苗。 育苗時間因育苗的方式而有不同。加溫苗床一般在栽插前1個月左右進行育苗,而冷床和露地育苗則在栽前1個半月左右進行。排種密度每平方米以 23~32千克薯塊為宜。采苗宜及時,以免影響苗的素質和下茬苗的數量。采苗的方法有剪、拔兩種。剪苗比拔苗好處多:①種薯表面沒有傷口,可防止病菌入侵;②不會搖動種薯損傷薯根;③促使基部腋芽、小分枝生長,增多苗量。剪苗要離床土 3厘米以上,剪取蔓頭苗栽插,能防病增產。 栽種 一般采用壟作,能加深土層,改善通氣,加快吸熱和散熱,溫差大,還有利于排澇抗旱。凡秋季易澇和適宜密植的地區(qū),雙行大壟比單行小壟增產。適時早栽可延長生長期,增產顯著。主產區(qū)春、夏薯當土溫穩(wěn)定在18℃左右時,每遲栽一天,就會減產1~1.5%;栽種壯苗,發(fā)根快,成活率高,結薯早,壯苗可比弱苗增產10%以上。 密度 栽種密度因季節(jié)、品種、用途等而異。春、夏薯每畝 3000~5000株,秋、冬薯每畝 4000~6000株。力求在莖葉生長盛期葉面積指數達到3~4.5。飼用甘薯因不斷割取莖葉,在多施肥料的條件下,每畝可加密到6000~8000株。 施肥 北方一般基肥重施農家肥,并配合適量含氮化肥,使生長前期以氮素代謝為主,后期以碳代謝為主。黃淮流域缺磷地區(qū)宜穴施或在中后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南方薯區(qū)高溫多雨,強調多次追肥,如栽種后追施提苗肥,分枝結薯期追施結薯肥,莖葉盛長期追施催薯肥,后期進行根外追肥等。 管理 早期主要是及時補苗,封壟前中耕除草2~3次,如遇大雨沖塌壟面須進行培土。甘薯翻蔓會損傷莖葉,攪亂葉片的均勻分布,削弱光合效能,再生枝葉時又消耗養(yǎng)分,影響植株養(yǎng)分的正常分配而造成減產。進行追肥、噴施藥劑等措施時,要保護秧蔓,減少莖葉損傷。 收獲 收獲的早遲和作業(yè)質量與薯塊產量、干率、安全貯藏和加工等都有密切關系。甘薯塊根是無性營養(yǎng)體,沒有明顯的成熟期,一般在當地平均氣溫降到12~15℃,在晴天土壤濕度較低時,抓緊進行收獲。先收種用薯,后收食用薯。薯塊應隨時入窖,有的地區(qū)應及時切曬加工。不論用機械還是人工刨挖,都要盡量減少漏收;同時要避免破傷薯塊,否則易在貯存期間感染病害,而導致腐爛。 貯藏 北方地區(qū)甘薯貯存時間長達半年之久,外界氣候變化大,薯塊本身仍有呼吸作用及各種生理生化的變化,病害容易感染蔓延而導致腐爛。貯藏期間引起薯塊腐爛的主要原因是低溫, 收獲期氣溫宜在 12℃以上。貯存一般用地下窖,隨收隨藏;入窖前要徹底清掃、消毒、滅鼠。嚴格選薯,剔除破皮、斷傷、帶病、經霜和水漬的薯塊,貯藏量只可占貯藏窖容量的80%。入貯初期須進行高溫愈合處理,窖內加溫到34~37℃,相對濕度85%,使破傷薯塊形成愈傷組織,防止病害傳播。然后進行短時間的通風散濕,窖溫保持在10~15℃,相對濕度85~90%;中、后期加強保溫防寒,嚴防薯堆受到低于 9℃以下的冷害。出窖前氣溫已逐漸升高,注意短期通風,防止缺氧。20世紀60年代以來推廣“高溫大屋窖貯藏法”較安全有效,且有利于加強管理。入窖后3~4天內用高溫愈合處理,因窖大貯量多,可以經濟利用堆積的熱量保溫。鮮薯可經切片或刨絲,曬干成薯干、薯絲后進行貯藏,以減少損失。薯干貯藏時的含水量不宜超過11%。倉庫用麥糠、麥草鋪底圍蓋,使倉溫不超過30℃。 育種 育種的目標主要是提高產量和淀粉、蛋白質、胡蘿卜素的含量。同時使之具有良好的萌芽、結薯、貯藏等特性,兼能耐旱、耐漬、耐瘠、抗病蟲、能適應不同季節(jié)的栽培。育種方法如采用無性系選育,較易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芽變體。引種鑒定是見效快速的方法。雜交育種是利用基因重組與無性繁殖系選擇相結合的育種方法。甘薯系短日照作物,在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南部才能自然開花、傳粉、結實。其他地區(qū)須采用人工誘導促使開花、傳粉雜交,獲得種子后培育實生苗;然后應用無性繁殖,再通過多次鑒定比較育成品種。誘導開花的方法普遍應用嫁接結合短日照處理,以甘薯品種為接穗,以近緣植物為砧木;嫁接后搭架掛蔓,每日以8~11小時的短日照處理,并控制現蕾時的溫度在25~30℃之間。開花時避免昆蟲傳粉。按計劃進行品種間雜交,一般 1~2個月后蒴果及種子成熟。此外,尚有自交系育種、種間雜交育種、隨機集團雜交育種等。 甘薯的良種繁育方法較多:①多級育苗法。應用苗床催芽,覆蓋塑料薄膜的多種采苗圃,多級栽插,以苗繁苗。②單葉節(jié)栽種法。剪蔓時按每個葉節(jié)剪成一株苗,可提高薯苗的利用率。③越冬育苗法。使種苗在苗床內安全越冬,可節(jié)約種薯,不斷剪栽薯蔓,增大繁殖系數。④優(yōu)大高密繁種法。選用優(yōu)良品種的薯塊,進行大株栽培,培育大量分枝,剪采單節(jié)或雙節(jié)苗,繁殖系數也很高。 栽培管理技術詳解 1、品種與育苗 甘薯的品種應根據出口的種類來選擇,用于加工粉條、粉絲產品,應選擇高淀粉甘薯品種,如冀薯98、徐薯18、新農1號、新引1號、商SL-19等,用于烘烤食用的品種可選用徐薯北京553、西農431、蘇薯8號、新農4號、美國黑薯等! ∈砻缳|量與產量關系很大,苗壯,則薯苗插后快長、早發(fā)根、結薯早、抗逆性強;而老蔓、弱苗遲發(fā)、莖葉生長慢、抗逆性差。 2、深耕施肥 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優(yōu)質土雜肥4000公斤,碳銨4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深耕25厘米以上,起大壟,壟高30厘米,上面寬40-50厘米,壟底寬90厘米,溝底寬30厘米,栽苗時在壟面上栽雙行。 在肥力中等的田塊中壯苗比弱苗增產26.5%;在肥力較高的田塊壯苗比弱苗增產9.6%。因此,培育壯苗是取得甘薯高產的關鍵性技術之一。薯塊育苗床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管理方便的地方,采用薄膜覆蓋和露地埋薯兩種育苗方法,床寬為1.2-1.3米,長度視需要而定,平均每公頃大田用種量約150公斤,一般每育10公斤種薯可供苗條0.5萬株左右,在苗床管理上要做好保溫、保濕、通氣煉苗、剪苗。 3、適時早栽 甘薯屬于無限生長的作物,在適宜的溫度下,生長期越長,產量越高。春薯地膜覆蓋可提前10-15天栽種,無霜時再破膜放苗,比不蓋膜栽培增產30%以上;露地栽培,春薯要栽好苗,高剪壯苗,苗高25厘米左右。栽時在壟面上兩邊各栽一行,春薯每667平方米3500-4000株,夏薯4000-5000株。盡量淺栽,地上留5厘米,其余全部順壟向橫埋在土中,埋深5-8厘米,澆足水,水滲下后用細土蓋嚴,地上留3-4片葉。最后每667平方米用氟樂靈80-100g,對水60公斤噴灑地表,防止雜草為害。栽種5天左右,就應查苗補苗! 4、澆水與施肥 栽種時澆足水。之后20天左右如遇干旱,順溝澆水。汛期注意排澇。 甘薯需肥量大,在施肥上應做到四個字:足、適、重、巧。足:薯田應施足基肥,占總施肥量的40%-50%。適:栽插后10-15天,適施點穴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7公斤,或稀薄畜禽糞1000-1200公斤。重:重施夾邊肥,在莖蔓伸長至莖葉封行前施用,約占總量的40%左右,以有機肥為主,配施適量化肥。巧:甘薯生長后期,當畦面出現裂縫時巧施裂縫肥,每公頃追施稀薄畜禽糞(水)15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對水澆施。還可葉面噴施0.2%的“紅薯膨大素”或磷酸二氫鉀,促進薯塊膨大。 5、中耕提蔓 甘薯在栽插到莖葉封行前,要進2-3次中耕除草,以淺鋤為主,保持原來壟形! ∮鲇昊蛲寥罎駶,甘薯蔓生出許多不定根下扎,應及時提蔓,并噴灑15%的多效唑,防止莖蔓徒長,濃度以230g對水60公斤為宜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