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害頻發(fā):拷問技術服務的缺失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1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shù):4592 | 回復數(shù):0

發(fā)表于: 2013-8-14 14:4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案例:
    6月24日下午6時許,筆者所在的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zhèn)徐家溝村的一位農民打來電話,說他的玉米出苗后就開始發(fā)黃,并停止生長,詢問是什么原因,用什么方法進行防治。因為沒有看到實物樣本我一時難以做出判斷,便在電話中讓他拿幾棵樣本看一下。半個多小時以后,這位農民便騎著摩托車來到我這兒。筆者一看樣品第一感覺就判定是除草劑藥害。
    經詢問得知,這位農民家的玉米田播種時為防治雜草,妻子用精喹禾靈和乙草胺勾兌進行噴施,認為這樣既能殺死雜草又能封閉地面。其實,我們知道精喹禾靈作為一種闊葉田苗后除禾本科除草劑,是嚴謹在玉米田使用的,包括玉米苗前也嚴謹使用,而很多農民則認為玉米沒有出苗不會存在危險,就盲目進行了使用。經進一步了解,像這位農民反映的情況,他們村還有好幾戶。我們知道:精喹禾靈能通過植物莖葉吸收,在體內向上和向下雙向傳導,積累在頂端及居間分生組織,抵制細胞脂肪酸合成,使敏感植物壞死,主要用于防除禾本科雜草。玉米為禾本科植物,對精喹禾靈非常敏感,田間誤用藥后玉米就會受到嚴重藥害。無獨有偶,最近幾天筆者得知在我們鎮(zhèn)其它村莊也有不少這類情況發(fā)生。并且還有些農戶進行了二次翻種,但依舊死苗,只得該種大豆。
   
藥害頻發(fā),技術缺失是關鍵
    近年來像這類藥害事故可謂是發(fā)生頻繁,就筆者身邊這類的案例就舉不勝舉。像2012年夏季筆者的一位鄰居將使用剩余后的半噴霧器玉米田苗后除草劑,不舍得倒掉而噴在了自家的半畝畝芋頭地里,導致所有芋頭全部死亡。
    這類農藥事故的發(fā)生,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帶來了巨大壓力。分析近年來這類事故之所以頻頻發(fā)生的原因,除農民自身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之外,缺少技術指導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藥害發(fā)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農民錯用農藥,產品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而是因為農民使用不當造成的事故。像上文筆者提到的一農民誤將精喹禾靈用于玉米田,誤將玉米田用藥噴施在芋頭上等等。
    二是農民不會用藥,逮啥用啥,愛咋用就咋用,想咋用就咋用,隨意性太大,包括用藥時間、用藥濃度、勾兌方法、盲目摻混等等,像高溫、濃度高、摻混不合理都能引起灼傷、燒苗等,造成藥害事故的發(fā)生。特別是農民在實際摻混農藥勾兌時,操作科學,容易導致事故或降低農藥效果。如:農民將幾種農藥摻混時,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先將幾種藥劑一次性倒入噴霧器中,然后再往里加水。正確的做法應該在藥劑倒入噴霧器以前,先將噴霧器中加入適量水,再將要勾兌的藥劑依次倒入容器、依次用水沖釋,而大多數(shù)農民為了省事,往往將所有藥劑一次倒入容器,并一次用水沖釋,有時往往導致發(fā)生事故。像去年秋季,街頭鎮(zhèn)一農民在防治大白菜枯萎病時,使用殺菌劑三氯異氰尿酸時,先將藥劑倒入噴霧器內,隨即又加入一種殺蟲劑,結果發(fā)生自燃事故,將噴霧器底部燒成一個大洞,幸虧人員沒事。該藥劑正確的方法是,先將噴霧器中加入足夠的水后,再將本品倒入并攪勻,然后再加入其它藥劑。
   
技術服務如何到位?
    一是要加強資質審查。通過加強職能部門的監(jiān)管改變目前這種經營市場混亂的局面,解決什么人該賣,什么人不該賣不能賣的問題。因為農藥終歸是一種特殊商品,是一種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品,他應該像醫(yī)藥一樣,必須解決從業(yè)資格問題,沒有資質、沒有專業(yè)能力,沒有取得上崗證者,嚴禁從事農藥經營,改變目前這種趕集的、下鄉(xiāng)的、換面的、修摩托車的等等任何人都可經營的混亂局面。
    二是要加強技術培訓;ù罅饧訌妼鶎訌臉I(yè)人員的技術培訓,使之與其擔當?shù)慕巧辔呛,特別是對處在最基層的終端零售商的培訓,他們才是和農民面對面打交道的第一技術指導者,很大程度上農民用藥水平的高低完全取決于這些零售商的技術指導水平的高低。俗話說::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只有零售商的自身的水平提高了,他們才能更好的服務農民、指導農民。其實,很大程度上,經銷商賣農藥賣的不是產品本身,賣的是學問,賣的是幫助農民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技術,農藥本身就是方案、技術的載體而已。就從社會層面來看,加強對這一群體能力培養(yǎng)意義重大,就從企業(yè)的層面來看,對于產品推廣力度的高低,這一群體更應該是一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三是加強對農民的指導培訓。我們的廠家、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多利用農閑季節(jié),組織專家、技術人員下鄉(xiāng),或走向農民的田間地頭,把農民最需要、最基本的一些用藥知識、注意事項向農民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自身科技素質和能力。同時多發(fā)放一些明白紙,也可免費向農民發(fā)放一些科普圖書等,讓農民通過自學、自看學會一些種地知識等。不要把科技下鄉(xiāng)只當做一種口號、只是到集貿市場一走、桌子一擺、橫幅一掛,攝像機一拍,電視上一放,這科技大集就算敢成了,農民的水平就算提高了。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是一件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打持久戰(zhàn),希望一個早晨就能取得成功的革命是不可能。
    四是在產品的缺陷要醒目標出。無論廠家還是農藥經銷商要勇于將產品的缺陷存在問題告訴農民,已達到事先預警規(guī)避事故的作用。只有規(guī)避了風險,你的產品才能在農民哪兒有較好的表現(xiàn),農民才能真正認可。因為每一次藥害事故的發(fā)生,很多農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拷問產品的質量,有時盡管是他自己使用不當造成的事故,他首先要責備經營者沒有跟他說清楚,沒有成分履行告知的義務。其實,每次事故的發(fā)生,受損的不僅僅是使用者農民,還有經營者經銷商,最終還有生產者廠家。
    當然,搞好技術指導的前提,那就是一定要有質量過硬的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更是每一個經銷商、每一家企業(yè)的生命,只有質量可靠了,經銷商在推廣過程中才會無后顧之憂,他才能真正傾力推廣,農民才會放心使用,廠家才會最終盈利,最終才能真正實現(xiàn)廠、商、農三者的利益共贏。
《農資與市場》——中國農資營銷第一傳媒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