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治技術指導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shù):4841 | 回復數(shù):2

發(fā)表于: 2011-7-29 12:58: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一、發(fā)生概況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簡稱SRBSDV)是由白背飛虱為主要傳毒介體的一種新的水稻病毒病,近幾年來,在我國南方稻區(qū)發(fā)生面積迅速擴大,危害程度明顯加重。2010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我縣琴溪、昌橋、黃村、涇川、桃花潭等鄉(xiāng)鎮(zhèn)水稻上發(fā)生普遍,其中部分村、組發(fā)生嚴重,導致一些田塊絕收。
二、發(fā)病癥狀
1、典型癥狀。發(fā)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多見于葉片基部)。病株地上數(shù)節(jié)節(jié)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jié)位分枝;病株莖稈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約1~2 mm的瘤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產生的節(jié)位,因感病時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產生在下位節(jié),感病時期越晚,病瘤產生的節(jié)位越高。感病植株根系不發(fā)達,須根短而少,呈黃褐色。
2、秧苗期癥狀。病株顏色深綠,心葉抽生緩慢,心葉葉片短小而僵直,葉枕間距縮短,其葉鞘被包裹在下葉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糵期癥狀。病株分糵增多叢生,上部數(shù)片葉的葉枕重疊,心葉
破下葉葉鞘而出或從下葉枕口呈螺旋狀伸出,葉片短而僵直,葉尖略有
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莖及早生分糵尚能抽穗,但穗頭難以結實,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癥狀。全株矮縮叢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對抽穗遲而小,半包在葉鞘里,劍葉短小僵直;在中上部葉片基部可見縱向皺褶;在莖稈下部節(jié)間和節(jié)上可見蠟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條脈腫。
三、綜合防治措施
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預防工作,采取“治飛虱防病毒、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關鍵是做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保護和預防,特別是中、單稻和雙晚苗期以及本田生長前期稻飛虱的防治工作。主要措施有:
1、淘汰去年發(fā)病較重的品種。
2、提倡藥劑浸種,用10%吡蟲啉+昂力邦(或豐立得)300-500倍溶液浸種12-24小時。具體用法:10%吡蟲啉16克+昂力邦(或豐立得)25克兌水5-8公斤,浸稻種3-5公斤,浸泡12-24小時,取出直接催芽、播種。
3、以村組為單位,將中、單稻和雙晚秧田集中安排在離早稻稍遠的地方,不要分散安排在四周早稻田中間。
4、秧田期和移栽后15天內進行田間排查,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深埋。
5、秧苗1葉1心期噴施烯啶蟲胺+噻嗪酮(烯噻克),防治秧田及其四周雜草上的稻飛虱;移栽前2-3天施用送嫁藥,移栽時剔除疑似病株。
6、本田前期因地制宜防治好飛虱,提倡速效藥劑與長效藥劑相結合,如烯啶蟲胺+噻嗪酮(烯噻克)、吡蟲啉+噻蟲腈、毒死蜱+吡蚜酮等
我們都是好樣的!本內容來自中國農資聯(lián)盟農資論壇eniaca.com.cn
發(fā)表于: 2011-7-29 15:10:44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發(fā)表于: 2011-8-9 03:32:50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