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和品質影響。近期調查發(fā)現(xiàn)農戶在防治赤霉病過程中仍存在諸多誤區(qū)。 誤區(qū)一:重治輕防,見病用藥,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應以預防為主,主動防御,同時用藥時期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著防效高低。眾多資料介紹赤霉病用藥時期為“抽穗期到揚花期”,如此長的用藥時期內,不同時間段用藥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有部分農戶選擇在孕穗期或是揚花末期用藥,更有甚者見到粉紅色霉層后再用藥,都沒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時期,防效較低。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最佳防治時期為小麥齊穗到揚花5%時。抽穗期遇連陰雨天氣,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雨隙多次噴藥防治;若使用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 誤區(qū)二:盲目選擇藥劑,忽略藥劑抗性及作用機理互補的問題。 目前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有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福美雙等。近幾年,農戶普遍反映多菌靈不靈了,其他藥劑效果也不好了,這不能排除部分藥劑質量存在問題,還應考慮抗性菌株的關系,同時還與農戶不注意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混配使用有密切關系。 噴施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是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關鍵措施之一。時隔20年,苯并咪唑類殺菌劑抗性問題已經引起高度關注,在出現(xiàn)某些藥劑防效減低的區(qū)域,建議積極關注新品種,如戊唑醇·咪鮮胺混劑(贊米爾)、氰烯菌酯(勁護)、烯肟菌酯等。同時,要注意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正確混用,確保所使用藥劑具備內吸治療、保護鏟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誤區(qū)三:畝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藥效發(fā)揮。 通過走訪得知,部分麥區(qū)農戶使用常規(guī)噴霧器噴霧畝用水量多為15升,更少者僅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會影響到藥效的正常發(fā)揮。為保證藥效,使用常規(guī)噴霧器畝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間,或是加入藥效保證劑,如展透等。 誤區(qū)四:不能正確掌握用藥次數(shù)。 用藥次數(shù)沒有固定的標準,要綜合考慮菌源量、發(fā)病情況、藥劑防治效果等因素,對于往年發(fā)病重的地塊有必要進行兩次防治,同時注意雨后補噴,對于第一次用藥效果不好的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藥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藥劑,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減少損失。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