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葉斑病防治 [復(fù)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shù):3230 | 回復(fù)數(shù):0

發(fā)表于: 2012-9-4 15:2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病蟲草害

癥狀:
  又稱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花軸。葉斑現(xiàn)于葉正背兩面,圓形或近圓形,大小0.5-8mm,病斑擴展后融合成大型不規(guī)則斑塊。葉柄、莖和花軸染病生線形或橢圓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時外圍具淺黃色水漬狀暈圈。

  病原:
  CercosporidiumstateofMycosphaerllaberkeleyiW.A.Jinkins稱落花生小球殼的短胖孢階段。異名Cladosporiumpersonatatum、Cercosporapersonata等。子實體生于葉兩面,以葉背居多。梗座生于表皮下,近球形或長條形,褐色至黑色,寬75-197μm。分生孢子梗極緊密簇生,青褐色至煙黑色,色澤均勻,寬度較規(guī)則,直立或稍曲,具曲膝狀折點1-3個,不分枝,平滑,孢痕疤明顯,厚而突出,寬1.8-3.1μm,座落在折點處,具橫隔膜0-1個,大小16-59.6×4.4-7.9(μm)。分生孢子暗青黃色,圓柱狀,倒棍棒形,直立或略曲,頂部鈍圓,基部倒圓錐平截,基臍明顯,寬1.9-3.1μm,具1-8個橫隔膜,多為5個,不縊縮,大小18.1-69×5.2-8.8(μm)。除為害花生外,還為害豆科植物。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子座或菌絲團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組織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適宜條件,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孢子落到花生葉片上,遇適宜溫度和水滴,萌發(fā)產(chǎn)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進(jìn)入組織內(nèi)部,產(chǎn)生分枝型吸器汲取營養(yǎng)。病菌生長溫限10-37℃,最適為25-28℃。秋季多雨、氣候潮濕,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發(fā)病輕。土壤瘠薄、連作田易發(fā)病。老齡化器官發(fā)病重;底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fā)病重。魯花3號、;1號、蔓生型小粒種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湛油1號,農(nóng)花26號,中花2號,群育101,P12,山花2000號,魯花6號、9號、11號、13號、14號,粵油23號,浪江3號,立莖大粒,一窩猴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3)與其它作物輪作2-3年。
       (4)加強田間管理。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